出殡落葬流程

一般停丧第三天下午出殡落葬。贫穷人家,有的停放两天,有的当日落葬。
死者入殓,长子捧头,次子抱脚(有的由长孙抱脚)。出殡前,亲属来宾依次成对跪拜,上香敬酒。出殡时,长子(或专人)“掼甏”,“掼甏”即摔瓷瓦盆。棺材抬出,亲朋列队护灵而行,沿途发出纸钱,吹打哀乐,一路哭声不停,直到墓地。旧时盛行土葬,有的用砖瓦砌小房将棺材围盖于内的叫“瓦棺材”;用稻草隐瞒的叫“草棺材”;有的挖穴下棺,堆土成坟。
木棺土葬,赋有人家棺木甚厚,俗称“一二三、四五六”(即棺盖厚达1~6寸)。砖砌坟,石灰抹顶。有的生前即砌好广大巨大的坟墓,称“穿棺坟”,死后将棺材抬进封闭。贫穷人家用薄板作棺材,贫穷者用高粱秸箔裹埋。

建国前,出殡不仅是死者的哀荣,更重要的是生者的显耀,所以不论家境贫富,都尽力而为,不吝钱财。出殡前,首要要请“阴阳”先生“开殃榜”,定出殡日,复告亲朋临丧,然后备好各种纸制“金银山”“摇钱树”“聚宝盆”“童男童女”“马匹车轿”等,请来吹鼓手、抬杠者及执事人等。
出殡乐队一大早就来到丧家,吹奏粗细乐曲,谓之“闹丧”。有的请两班吹鼓手,在门左右别离吹奏,谓之“对棚”。吊唁的人来到门口,乐队要鸣打击乐陈述,然后奏细乐将吊唁者送进灵棚。
启灵是出殡的一项重要活动,由司仪掌管曰:“今日良辰吉日,斩丧大吉,孝子举哀。”所以死者众亲属放声大哭,背棺者10余人即进入“灵堂”。把棺材背出灵堂后放在彩架上,再扣上白色蟒罩,抬棺者一般8人或16人。司仪高喊起驾号令,棺木便离地而起,一起由长子(或专人)把瓦盆摔碎,以便死者“带到阴间运用”。出殡的部队,最前面的是开路神、狮豺、执事,接着依照铭旌、挽联、纸活、乐队、送殡者、丧主、棺木的顺序排列,在哭声和哀乐声中慢慢行进。孝子要头戴孝冠、身穿孝衫、披麻衫,一手扛魂幡,一手拄丧捧,由两个扶丧客搀扶,走在灵前;女儿则头扎孝带,身穿孝衫,最终披戴一麻袋片,跟在棺木后。途中,出殡的部队要暂停,进行路祭。路祭的仪式是在棺木前摆好桌椅、供品,亲朋逐个拜祭。

出殡落葬完毕,主家办“豆腐饭”招待众人,俗称吃“回丧酒”。
体面人家出殡,不直接落葬,而要把棺材停厝于坟堂殡舍,过段时间后择日落葬(多选清明节或冬至节)。
葬后第二天,还要为死者“圆坟”。
建国后至60年代传统的出殡风俗已绝,火化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,有的寄存在市(县)火化场,有的取骨灰盒在提早择好的墓地土葬。